「罵人價目表」是真的嗎?律師提醒:名譽侵權沒有統一標準!

最近社群媒體上又流傳起「罵人價目表 2025 版」,列出各種髒話與對應罰金,看起來好像很有趣、甚至有人當真。

但事實上,這樣的表格完全不具法律依據。

在法律上,罵人是否違法、該賠多少錢,都必須依照個案情節與證據判斷,沒有任何「一罵就固定罰多少」的行情。


一、為什麼罵人也會觸法?

在法律上,每個人都享有名譽權。名譽是指一個人在社會中所受到的評價與尊重。

當他人用侮辱、謾罵或散布不實言論的方式損害這種評價時,可能會構成民事上的侵權行為,甚至觸犯刑法上的誹謗罪或公然侮辱罪。

📘 《民法》第195條第1項
不法侵害他人之身體、健康、名譽、自由、信用、隱私、貞操或其他人格法益者,受害人得請求相當之損害賠償。

因此,即使只是當面罵一句「三字經」,或在網路留言區公開辱罵他人,只要讓第三人得以知悉,就有可能成立侵權或刑事責任。


二、沒有「罵人價目表」:每件案件都不同

許多人看到網路上說「罵一句髒話要賠三千」、「罵到家人要賠十萬」,其實這些數字都是子虛烏有。

在實務上,法院在判斷精神慰撫金(也就是俗稱的「賠錢」)時,會綜合考量以下因素:

1. 侵害情節:罵人的語氣、內容、公開程度及造成的影響。
2. 被害人身分與地位:若對象為公眾人物、教師、公職人員等,社會影響可能更大。
3. 加害動機與態度:是否出於報復、惡意攻擊,或事後有無道歉、和解。
4. 精神痛苦程度:被害人是否因此罹患焦慮、憂鬱等心理困擾。
5. 雙方經濟狀況:法院會在合理範圍內衡量雙方負擔能力。

換句話說,法院會根據每件案件的「真實狀況」來決定金額,而不是照著網路上某個「價目表」直接開罰。


三、實際案例差異:一句話也可能天壤之別

舉例來說:

• 如果你在公共場合或社群平台公開辱罵他人,讓眾人圍觀、留言轉傳,法院可能會認為影響重大,判決金額自然提高。
• 若只是私下口角、情緒性發言,甚至對方也先出言侮辱,法院可能會認定雙方都有責,金額就不會高。

因此,同樣一句話,在不同場合、對不同對象、以不同方式說出,法律效果可能完全不同。


四、刑事與民事責任可能同時成立

除了精神慰撫金外,罵人還可能構成刑事犯罪,例如:

• 刑法第309條 公然侮辱罪:當眾辱罵或用言語羞辱他人,最重可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。
• 刑法第310條 誹謗罪:若散布不實言論,意圖毀損他人名譽,最重可處兩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
也就是說,罵人不僅可能要賠錢,嚴重者還可能留下前科。


五、法院如何衡量「精神慰撫金」?

精神慰撫金的目的,是補償被害人因人格被侵害所受的心理痛苦。

但這種痛苦並沒有量化的標準,因此法院會依案件的具體狀況,在「合理與公平」之間找到平衡。
例如:

• 罵人內容是否涉及侮辱人格或誣指犯罪;
• 被害人是否因此名譽受損、職場受影響;
• 加害人事後是否誠懇道歉;
• 案件是否公開報導造成擴散等。

這些因素綜合起來,才會形成最終的判決金額。


六、結語:別被「罵人價目表」誤導!

所謂「罵人價目表」只是網路謠言,沒有任何法律效力。

真正的法律責任要依個案具體事實判斷,而非照表計價。

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提醒您:

📍一句氣話,可能換來官司與賠償。

若您遭他人辱罵、誹謗,或因一時情緒被提告,務必盡早尋求律師協助,從蒐證、和解到訴訟策略,由專業團隊為您爭取最佳結果。


📞 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

全台刑事與民事案件專業代理 — 讓法律為您發聲。

24h免費法律諮詢

🏛 台北所: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64號6樓02-2388-8962
🏛 桃園所:桃園市桃園區新埔六街95號17樓(03)3150-034

LINE 免費諮詢:@lawuicc001
IG:chien.sheng_
FB: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

💳 提供多種支付方式:現金、信用卡、銀行轉帳

詐欺案件處理

毒品案件辯護

車手案件諮詢

家事訴訟服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