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遇上法律問題,家長常常措手不及。面對少年事件,別急著恐慌,《少年事件處理法》其實是一部以保護與輔導為出發點的特別法律。
本文將以簡明方式解說,從少年事件的定義、法院流程,到可能的法律處置與父母的配合義務,幫助您更安心地面對孩子的每一步。
✅ 哪些狀況會被法院當作「少年事件」處理?
根據《少年事件處理法》第2條,12歲以上、未滿18歲的孩子都可能被視為「少年」。
法院會處理以下兩種類型的少年事件:
1️⃣ 少年刑事案件(§3 I 1)
像是偷竊、打架、販毒、性侵、傷害、搶劫等行為,這些都已構成犯罪,由法院依法處理。
2️⃣ 少年保護事件(§3 I 2)
雖然還沒真的犯罪,但有高風險行為。例如:
- 經常無故攜帶刀械
- 使用毒品但還沒觸法
- 有預謀犯罪的傾向但未構成刑責
📌 少年法院會綜合評估其生活環境、家庭背景、交友圈等因素,判斷是否要介入。
🔍 少年事件進入法院後,會怎麼進行?
第一步:案件來源與調查(§17~§19)
可能由以下方式啟動:
- 警察或檢察官執行職務時發現
- 學校、社福機構、家長主動通報
- 他人報告少年有問題行為
法院會指派少年調查官進行調查,內容包括:
- 少年行為與背景
- 家庭狀況
- 教育與心理狀態
並提出書面報告與建議給法官參考。
第二步:法院決定怎麼處理(§27~§30)
根據調查結果,法院可能有幾種處理方式:
✔ 不付審理
如果行為輕微,例如第一次犯錯、悔意明確,法院可能選擇不開庭審理,只作告誡、交由家長管教或轉介福利機構輔導(§29)。
✔ 移送檢察官偵辦
如果犯行重大(如殺人、性侵等)或已滿20歲,法院將案件移給地檢署,正式啟動刑事程序(§27)。
✔ 正式審理
若認為少年需要更進一步的法律介入,法院會裁定進入審理程序,最終可能作出保護處分(§30)。
📘 少年法院可能下哪些保護處分?(§42)
重點在「輔導」而不是「懲罰」。法院會視少年狀況作出適當處置:
🗣️ 訓誡
法官當庭告誡少年,必要時安排假日輔導課程。
📅 保護管束
指定少年保護官定期輔導少年,並得安排勞動服務(3~50小時)(§55-1)。
🏠 安置輔導
安排少年至兒少福利機構、教養院、醫療機構等接受生活與輔導教育(§55-2)。
⛓️ 感化教育
如情節重大,會送至誠正中學等矯正機構執行教育(§52)。
💊 附屬處分
若少年有毒品成癮或精神疾病,法院可命其接受禁戒或治療(§42 II)。
🕰️ 執行期限多為三年以下,最長可執行至21歲(§53、§54)。
🧑⚖️ 少年也有「程序保障」的權利
少年在法律程序中,享有與成人相似的基本權利:
- 保持緘默權(3-2 I 2)
- 選任輔佐人(通常為律師)(3-2 I 3,§31)
- 請求法律扶助
- 請求法院調查有利證據
如少年未選任輔佐人,且所涉罪名為最輕本刑三年以上,法院有義務指定(§31 II)。
👨👩👧👦 父母應配合什麼?會有法律責任嗎?
📍 陪同出庭
少年開庭、接受訓誡等程序時,家長應依法到場,否則法院可發出同行書強制到場(§21~§23)。
🧑🏫 親職教育輔導(§84)
如果法院認為少年行為與父母教養失職有關,得裁定父母接受8~50小時的親職課程,若拒絕,還可能被處以罰鍰或公告姓名。
🚫 少年事件有什麼保密機制?
✅ 媒體與公眾不得揭露身份(§83)
任何人不得透過網路、媒體、社群平台洩漏少年姓名、照片或可識別的資訊。
✅ 審理不公開(§34)
為保護少年,開庭原則上不公開,但法官可視情況允許特定人員(如老師、家屬)旁聽。
✅ 紀錄塗銷制度(§83-1)
案件執行完畢後,少年在一定期間內無再犯者,可申請將前案紀錄塗銷、視為未曾受宣告。
⚖ 少年刑事案件與一般刑案有何不同?
只有在法院裁定移送檢察官時,才會進入刑事程序(§65)。即使進入刑事案件,法院也會考量以下特殊保障:
- 不得宣告死刑、無期徒刑或褫奪公權(78)
- 得免除刑罰,改裁定保護處分(74)
- 可提早申請假釋,條件較一般成人寬鬆(81)
📝 結語:遇到少年事件,法律不是懲罰,而是重新開始的契機
《少年事件處理法》設計的核心,在於保障少年健全成長。無論是行為偏差、誤入歧途或一時衝動,法律的處理強調「保護」與「矯治」,讓孩子有機會在制度中被拉回正軌。
如果您的孩子被通知涉及少年事件,請不要拖延。儘早尋求律師協助,是對孩子負責的第一步。
📞【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】
✔ 少年事件專辦經驗豐富
✔ 全台支援|可電話、視訊預約諮詢
🏛 台北所: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64號6樓|02-2388-8962
🏛 桃園所:桃園市桃園區新埔六街95號17樓|(03)3150-034
LINE 免費諮詢:@lawuicc001
IG:chien.sheng_
FB: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
💳 提供多種支付方式:現金、信用卡、銀行轉帳
詐欺案件處理
|
毒品案件辯護
|
車手案件諮詢
|
家事訴訟服務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