妨害公務一定會被判刑嗎?法院怎麼判斷你真的「妨害」了?

你是否曾經在新聞上看到:「民眾不配合警方攔查,被依妨害公務罪送辦」?很多人會以為只要遇到警察不配合、不停車、不回答,就可能觸法。但事實真的如此嗎?

我們帶你用一個真實案例,看清楚法院怎麼認定「妨害公務」的界線。


案件背景:酒駕逃跑、員警受傷,卻判妨害公務無罪?

一名男子在台南酒後騎機車,遇到警方攔查時逃逸,過程中與員警發生接觸,導致警察手腳擦挫傷。

檢察官認為他妨害員警執行職務,將他以「妨害公務」罪起訴。但法院卻做出讓人意外的判決──酒駕成立,妨害公務無罪。

原因是什麼?關鍵在於「他沒有故意攻擊警察」,也沒有明顯的「暴力行為」。


什麼才是妨害公務罪?

根據《刑法》第135條,如果對公務員在執行職務時使用強暴或脅迫,就可能構成妨害公務罪。這個罪的重點有兩個:

  • 第一,你必須知道對方是公務員,並且故意對他施加暴力或威脅。
  • 第二,你的行為必須是直接阻止或干擾公務員執行職務的動作,例如推他、打他、搶奪執法器材等。

如果只是不配合、逃跑、掙脫、躲避,但沒有主動攻擊或威脅,通常不會被法院認定為妨害公務。


法院怎麼說?不配合不等於妨害!

這起案件的判決書指出:「人民在面對警方執行職務時,並不是非得全然配合不可。只要不是積極、直接對公務員施加攻擊或威脅,就不能輕率認定為強暴行為。」

法院進一步補充,假如每一次閃躲或不聽從命令都要判妨害公務,法律就會變得過度嚴苛,反而壓縮到人民的權利。刑罰不能太輕率,更不能擴張解釋。


小提醒:逃跑不建議,但不等於犯刑事罪

雖然這起案件中,男子成功在妨害公務部分被判無罪,但法院也強調,這樣的行為還是危險且不妥。他被認定酒駕成立,仍須負擔相對法律責任。

換句話說,「不構成妨害公務」≠「沒事」。但若要判定為刑法上的罪名,還是必須符合嚴格的構成要件,而不是只看結果是否造成員警受傷。


結語:每次警察執法都要配合到底嗎?

答案是:應該理性配合,但若真的因緊張、害怕或逃跑造成後續衝突,也不代表一定會構成妨害公務罪。刑法處罰的,是有「主觀惡意」與「客觀暴力行為」的人,而不是每一個在現場情緒失控的人。
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妨害公務罪、拒絕盤查的界線、或是酒駕以外可能涉及的刑事責任,歡迎搜尋「妨害公務怎麼判」找到更多資訊,也可諮詢專業律師,避免在不清楚法律的情況下做出錯誤選擇。

📌 更多法律知識與案例解析,請參考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官網

24h免費法律諮詢

🏛 台北所: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64號6樓02-2388-8962
🏛 桃園所:桃園市桃園區新埔六街95號17樓(03)3150-034

LINE 免費諮詢:@lawuicc001
IG:chien.sheng_
FB:謙聖國際法律事務所

💳 提供多種支付方式:現金、信用卡、銀行轉帳

詐欺案件處理

  • 詐欺不起訴諮詢
  • 詐欺罪辯護服務
  • 詐欺緩刑申請
  • 詐欺案和解建議

毒品案件辯護

車手案件諮詢

  • 車手刑責說明
  • 車手不起訴處理
  • 車手加重詐欺
  • 人頭帳戶不起訴

家事訴訟服務